•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杨永春,张旭东,穆焱杰,张薇

    关键词(KeyWords):黄河上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重工业基地,流域管理,协同发展

    摘要(Abstract):黄河上游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期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上游的自然条件特殊性、良好用地的限制性、发展阶段约束性及强烈的平行竞争趋势、弱化的国家重工业基地及其延续的"孤岛效应"决定了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存在内在的基本逻辑,迫切需探索"反常规"的发展路径。因此,关键对策包括:①基于生态保护和治理需求,持续探索基于承载力且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重点推动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快速成长,重构生产力空间,构建适合国家战略的生态体系和区域空间结构;②基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基地建设要求,着力建构资源型、战略性、绿色化的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传统重工业基地转型,建设地方性、特色化的农产品和服务休闲基地;③基于国家政策、地方情景和流域协同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球化进程,争取国家的有力和持续支持,逐步建立适应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如建立跨省区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治理框架,建设流域性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相关的制度创新等。
  • 作者(Author):赵瑞,申玉铭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产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Abstract):以黄河流域57个地级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相对发展率指数以及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各行业发展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服务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水平较高的仅有西安、济南、郑州、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且2007—2017年空间分异特征增强。②服务业发展增速缓慢,东中西部差距逐渐增大。③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小幅提升,优于生活性服务业,内部行业中仅有金融业具有专业化优势。生活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有所下降,仅有文化、体育娱乐业具有专业化优势。总体上其专业化水平都亟待提升。④分区域来看,上游地区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应发挥其生态景观优势以生态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同时发挥呼包鄂兰西等城市的带动作用。中游地区资源优势显著,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是主要发展方向。下游地区金融业突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要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
  • 作者(Author):耿凤娟,苗长虹,胡志强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专业化,多样化,工业结构转型,技术密集型,区域创新水平

    摘要(Abstract):以黄河流域省区为实证区域,在测度区域工业结构转型水平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地市工业结构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专业化、多样化等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工业结构整体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相对较低。中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工业结构及转型特征差异显著。②工业结构类型和转型水平在不同地市的差异明显,相同类型城市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③工业结构转型水平依城市规模而变化,大城市转型水平高于中小城市。④依据工业结构演变方向,存在连续式、跳跃式、均衡式和逆向式四种转型类型。⑤专业化对工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集聚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结构转型;与非相关多样化相比,相关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区域工业结构的转型。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需要推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强化产业间的关联水平,引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转型策略。
  • 作者(Author):陈肖飞,郜瑞瑞,韩腾腾,张胜男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城市收缩,人口变迁,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

    摘要(Abstract):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出现收缩现象,占城市总量的18.68%;23个市辖区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区总量的11.79%;231个市辖县处于收缩状态,占市辖县总量的42.46%。②城市收缩可划分为孤点式收缩、连绵式收缩和交错式收缩三种类型,其中孤点式收缩主要包括青海、山东和山西省部分市辖区县,连绵式收缩主要包括甘肃、内蒙古和河南省部分市辖区县,交错式收缩主要包括宁夏和陕西省部分市辖区县。③自然生态条件和政府特殊政策、产业结构转变中人口供给侧不足、人口龄级结构和家庭结构改变、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收缩,但其内部仍存在典型异质性。
  • 作者(Author):陈世强,张航,齐莹,刘勇

    关键词(KeyWords):雾霾污染,空间溢出,动态面板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黄河流域

    摘要(Abstract):基于1998—2016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雾霾污染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在考虑雾霾污染时空滞后效应条件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GMM)方法,分析了影响黄河流域雾霾污染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雾霾污染呈现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和高值集聚特征,高排放俱乐部稳定地分布于黄河下游城市;黄河全流域PM2.5浓度与经济增长呈现正"U"型关系,低效率的能源使用、低水平的人口集聚、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导致黄河流域雾霾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雾霾污染背后的社会经济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以及偏向于生产技术提升的研发投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域雾霾的加重,而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则主导了黄河中游流域雾霾污染的加剧,在黄河下游城市仅有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文章认为建立区域协同联防治霾机制、实施差异化分区治理策略、实现全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雾霾治理的重要策略。
  • 作者(Author):崔盼盼,赵媛,夏四友,鄢继尧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绿色发展,环境治理

    摘要(Abstract):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为创新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明确了方向,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必然选择。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及弹性系数方法,在整体把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时空耦合特征进行剖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总体上,2012—2017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先升后降时序演化规律,而在空间上生态环境水平呈"中游凹陷,上游良好,下游居中"的格局,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等级对应程度较弱,且该对应关系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而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锁定效应;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以同向但不理想的"同减"变化类型为主,整体呈倒退发展趋势,而山西、河南、甘肃及青海的耦合关系呈良性发展迹象。最后,根据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 作者(Author):张建伟,梁常安,胡正玉,马慧丹,苗长虹

    关键词(KeyWords): 技术转移,创新网络,空间演化,黄河流域,专利交易,地理邻近性,核心—边缘

    摘要(Abstract):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 作者(Author):李冬花,张晓瑶,陆林,张潇,李磊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旅游景区,旅游业,生态环境脆弱性,黄河旅游带

    摘要(Abstract):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迫切要求开展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研究。以GIS10.3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系统梳理了黄河流域内1 010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状态,三大自然区划内景区分布悬殊,东部季风区数量最多、密度最大;②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以凝聚型为主,在流域中下游的西安、济南等沿黄城市附近形成大的凝聚中心;③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核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显著,整体呈倒"入"字形结构,不同级别景区之间存在密度差异;④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为主,且集聚特征明显;⑤自然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景区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文章针对黄河流域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及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 作者(Author):王胜鹏,乔花芳,冯娟,谢双玉

    关键词(KeyWords):旅游生态效率,旅游经济,时空演化,互动响应,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摘要(Abstract):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 作者(Author):李小建,文玉钊,李元征,杨慧敏

    关键词(KeyWords): 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空间协调,黄河流域,人地关系,城市网络,生态脆弱

    摘要(Abstract):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