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摘要(Abstract):  如何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复杂的动力学行为?麻省理工学院独立博士后研究员胡脊梁及其导师Jeff Gore找到了一个用物理学研究思路解决生态学问题的方法
  • 作者(Author):谢晓深,侯恩科,冯栋,从通,侯鹏飞,陈秋计,王建文,李民峰,谢永利

    关键词(KeyWords):煤炭开采,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形成机理,榆神府矿区

    摘要(Abstract):榆神府矿区是陕北一个重要的原煤产地,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但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采煤诱发的矿山地质 环境问题尤为显著. 为全面掌握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静”、“动”态发育规律、揭示其形成机理,以榆神府矿区的安山煤 矿、柠条塔煤矿和小保当一号井的典型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① 地表裂缝分为台阶型、挤压隆起型、滑动 型和拉张型 4 种类型以及“塌陷槽”、“平行并列”2 种组合方式;② 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平面展布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而地 表裂缝表现特征具有差异性,且与采深采厚比呈负相关关系;③ 极浅埋煤层开采、浅埋煤层开采以及中深埋煤层开采地表裂 缝分别具有滞后回采位置 1.0 m、超前回采位置 8.5 m 和滞后回采位置 30.14 m 的动态扩展规律,且地表裂缝滞后距与采深采 厚比之间存在多项式的函数关系;④ 边界裂缝和面内正向坡裂缝具有“只开不合”的活动特征,面内逆向坡裂缝具有“先开后 合”的活动特征,面内平坦区裂缝则具有“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两种裂缝活动特征,平均活动时间 3.7~7.0 d;裂缝 “先开后合再开”的活动受覆岩运移控制,“只开不合”和“先开后合”的裂缝活动受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而斜坡裂缝活动机理 则与坡体滑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可为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 摘要(Abstract):  说起PubMed,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这应该算是国内最常用的生物医学相关SCI文献检索数据库,实验室的小白们一开始用的基本都是它。    最近,Nature的一篇报道文章称,就是
  • 作者(Author):王云刚,崔春阳,张飞燕,姚康,康军保

    关键词(KeyWords):安全社会工程,事故,数理统计,安全熵模型,安全度

    摘要(Abstract):收集整理了 2011—2020 年间全国较大及以上的煤矿事故,分析了我国煤矿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的起数、死亡人 数、发生事故类型以及事故发生区域的相关规律,然后利用安全熵模型和安全度来分析统计的典型煤矿重大事故案例。结 果表明:(1)近 10 年以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有所好转,较大及其以上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呈现出递减趋势;(2)在事故类 型方面,煤矿较大及以上事故的主要因素是瓦斯、水、顶板以及火;(3)从地域方面来看,我国煤矿事故数量相对集中在 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地区和北方一些煤炭大省的地区;(4)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影响因素的 安全度不断下降,熵值不断增加,引起系统混乱,导致事故发生。同时,从安全度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 作者(Author):苏义脑

    关键词(KeyWords):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Abstract):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大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要求是“清洁、低 碳、安全、高效”,其中能源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已成为中国能源科技工作者面 前的重要任务。通过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研究、“双碳”目标下的能源战略、建设能源强国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得 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的基本理念、基本认识、数据预测、情景分析、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
  • 作者(Author):王夏晖,王金南,王波,车璐璐, 戴超,郑利杰

    关键词(KeyWords):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 生命共同体

    摘要(Abstract): 2030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日益迫近,全球进入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期。生态工程作为生态系统调控 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工程概念的提出距今已 60 多年,在 当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目标、方法和手段等均发生了深刻 变化,生态保护修复进入新阶段。本文在全面回顾生态工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辨析了生态工程概念的新内涵, 阐述了生态工程理论演进过程和最新动态,并结合国内外重大生态工程实践进展,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关键科学 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工程理论探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 作者(Author):杨仁树,郑昌达,李清,丁晨曦,陈骏

    关键词(KeyWords):竖井,爆破参数,爆破掘进,超深深度,超深系数

    摘要(Abstract):我国矿井建设技术主要分为爆破凿井法和机械钻井法,爆破凿井法工艺成熟、适用范围广,工程人员可以根据现场的复杂条件灵活调节爆破参数,实现安全高效建井,是竖井掘进施工的首选
  • 作者(Author):熊皓男

    关键词(KeyWords):通信作者,署名规则,学术合规,合作作品,制度改革

    摘要(Abstract):通信作者是特殊的署名类型,存在特殊的学术不端行为。通信作者的职责是完成论文通信事宜,其不 当署名具体表现为标注不适格、侵犯其他作者署名权、未履行通信作者义务。良善的通信作者制度设计可以 有效预防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而现有的通信作者制度难以胜任。其改革应从制定通信作者署名规则、 完善通信作者奖励机制、推行合作作者贡献声明 3 个方面进行。通过精细的角色分工、公正的奖励机制、科 学的责任分配等方式,减少纠纷、促进协作。
  • 作者(Author):卫新宇,张文瑾,陈龙威,刘成周,林启富,江贻满,王晓洁

    关键词(KeyWords):碳纤维,石墨化,结构与性能,等离子体

    摘要(Abstract):高性能碳纤维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碳纤维在石墨化后含碳量可达 99%,且其拉伸模量和导电性能显著提升,热膨胀系数接近于 0,适用于昼 夜温差大的太空环境。因此,石墨化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技术领域。石墨化设备和手段是制备高性能石墨纤维的关键,本文将 石墨化设备按生产工艺和加热方式分为连续式和非连续式、间接加热式和直接加热式,分别介绍了电阻加热、感应加热、等离子体加热、微波加 热、激光加热、γ 射线加热和催化加热等石墨化技术,综述了上述石墨化方法和设备的优缺点,讨论并分析了碳纤维石墨化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 及其与碳纤维性能的关联性,指出如何更新和优化传统石墨化设备,来克服当前石墨化设备能耗高、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为未来研发新兴的石 墨化工艺、设备以及制备结构完备、性能优异的石墨纤维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经验。
  • 作者(Author):刘传正,王建新

    关键词(KeyWords):自然灾害,孤立型,链锁型,群发型,广域型

    摘要(Abstract):为了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的属性,更加科学地服务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作者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多 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采用综合归纳、分析抽象的方法系统提出并论证了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一般地,自然灾 害分类考虑致灾原因和成灾过程等因素,如经常使用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等。随着 认识的深化,应用的广泛,仅仅立足动力成因尚不能全面反映自然灾害的特征,还需要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空间和危 害强度及其关联性进行考量。作者把自然灾害的基本型式划分为孤立型、链锁型、群发型和广域型,对应着自然灾害 点、线、面和体 4 种空间分布。孤立型自然灾害单点出现,如雷击、雪崩、滑坡灾害等。链锁型自然灾害具有空间关 联、时间接续、动力转换和灾情放大的链式作用特征,如滑坡-涌浪-堰塞湖-溃决洪水。群发型自然灾害指面状或区 域分布,既具有分散群发性又具有相对集聚性的特点,一般由若干灾害点或灾害链组成。广域型自然灾害在大范围三 维空间出现,不但可能出现灾害点、链、群型式,更会在广大地域造成无差别危害,如飓风、海啸或火山灰云导致的 灾难。4 种自然灾害型式存在组合关系,关联的多点可能构成链,点、链成群,点、链、群在一个广大的场域出现等。 自然灾害的类和型存在转化关系,以引发因素或成因定类,以危害特点或结果定型,类、型转变,因、果互换。文章 阐述了自然灾害的成因关联性与灾害型式的关联性,提出了不同型式自然灾害的防控对策,期望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 与预防应对提供更扎实的基础依据。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