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邵仁荣,刘宇昂,张伟,王骏

    关键词(KeyWords):深度神经网络,知识蒸馏,模型压缩,迁移学习,人工智能

    摘要(Abstract):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深度神经网络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同样面 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模型的网络结构逐渐被设计得深而复杂,难以 适应移动计算发展对低资源、低功耗的需求.知识蒸馏最初作为一种从大型教师模型向浅层学生模型迁移知识、提 升性能的学习范式被用于模型压缩.然而随着知识蒸馏的发展,其教师学生的架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迁移学习方 式,演化出了丰富多样的变体和架构,并被逐渐扩展到各种深度学习任务和场景中,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 理、推荐系统等等.另外,通过神经网络模型之间迁移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联结跨模态或跨域的学习任务,避免知 识遗忘;还能实现模型和数据的分离,达到保护隐私数据的目的.知识蒸馏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一种通用手段.本文将近些年来知识蒸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分 析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详细阐述知识蒸馏的学习框架,从多种分类角度对知识蒸馏的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和分析, 介绍了主要的应用场景,在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 作者(Author):熊皓男

    关键词(KeyWords):通信作者,署名规则,学术合规,合作作品,制度改革

    摘要(Abstract):通信作者是特殊的署名类型,存在特殊的学术不端行为。通信作者的职责是完成论文通信事宜,其不 当署名具体表现为标注不适格、侵犯其他作者署名权、未履行通信作者义务。良善的通信作者制度设计可以 有效预防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而现有的通信作者制度难以胜任。其改革应从制定通信作者署名规则、 完善通信作者奖励机制、推行合作作者贡献声明 3 个方面进行。通过精细的角色分工、公正的奖励机制、科 学的责任分配等方式,减少纠纷、促进协作。
  • 作者(Author):杨春和,王同涛

    关键词(KeyWords):岩石力学,深地储能,盐岩地层,天然气,压缩空气储能

    摘要(Abstract):深地储能是指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压缩空气及 CO2 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和氦气等战 略稀缺物资储存于深部地层中。盐岩地层是深地储能的优良地质体,是我国实施大规模储能的重要载体之一,目 前已经建成金坛盐穴储气库、金坛盐穴压缩空气电站、江汉盐穴储气库等大型深地储能库。我国盐岩具有盐层薄、 杂质含量高和夹层多等不利建库地质特征,给利用我国层状盐岩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带来系列理论和技术挑战。 针对利用层状盐岩地层大规模储能存在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经过 20 余年的持 续攻关,在实验装置研发、层状盐岩力学特性研究、储能库建造技术、注气排卤关键技术和运行压力优化方法等 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在国内多座已建和在建的盐穴储能库中得到推广应用。利用深部盐穴实施天然气、压缩空气、 石油和氢气等大规模储备是我国深地储能工程重点发展方向。深地储能涉及多场多相耦合及多尺度等复杂情况, 亟需开展储能介质多尺度运移、储能地质体性能演化、深地储能智能建造、深地储能智慧运行等方面的研究,破 解制约我国深地储能技术瓶颈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地储能是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和能源储备等学科深度交叉融 合的突破口,有望形成新的专业学科。
  • 作者(Author):郭平业 ,卜墨华 ,张 鹏,何满潮

    关键词(KeyWords):矿山地热,矿井热害,降温系统,热能利用,高温高湿

    摘要(Abstract):从矿山地热致灾形式、热害控制技术、热能利用方法 3 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结 果表明,矿山地热的致灾形式有加剧煤岩体性质劣化、诱发支护结构失效和导致高温高湿环境三类,具体包括加剧围 岩变形破坏、诱发吸附瓦斯溢出、降低锚杆锚固强度、加剧锚护材料腐蚀、损害工人身心健康、降低工人工作效率和 增加机械设备故障率七方面。热害控制技术有非人工降温技术和人工降温技术两种,其中非人工降温技术分为热源控 制技术、热湿环境调控技术和个体防护技术 3 类;根据制冷工质不同,可以将人工制冷降温系统分成气冷式、冰冷式 和水冷式 3 大类,包括压缩空气制冷降温、冰制冷降温、地面集中制冷降温、地面排热井下集中降温、回风排热井下 集中降温、地面热电联产制冷降温和热害资源化利用等制冷系统。通过提取矿井水和矿井回风中的余热用于矿区井口 防冻、洗浴供暖和建筑物供暖,是目前矿山地热利用的主要方法。而直接提取巷道围岩热能的同时实现矿井降温是近 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矿山地热直接利用的关键;将地埋管换热器布置在采空区充填材料或巷道围岩内提取围岩热 能、实现矿区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利用是未来矿山地热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
  • 作者(Author):孙传尧,申士富,王文利,袁国辉,黄正宏,张以河

    关键词(KeyWords):石墨,石墨深加工,石墨精矿,石墨烯,氟化石墨

    摘要(Abstract):天然石墨是一种由新制备及应用技术引领发展的新技术矿产,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本文分析了石墨资源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总结了我国石墨资源及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石墨资源及材料产业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石墨资源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包括以石墨精深加工为中心布局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绿色石墨企业及绿色石墨矿山;加强平台能力建设,夯实产业链供应链技术创新基础;重点突破石墨烯独特物性的专属应用,避免过度宣传。研究建议,健全我国石墨全产业链及供应链数据库,建立长期支持我国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资源整合及“国际石墨谷”建设,规划布局创新能力平台和加强人才培养。
  • 作者(Author):任鑫,张艳飞,邢佳韵,崔博京,王良晨,王晓

    摘要(Abstract):作者:任鑫,张艳飞,邢佳韵,崔博京,王良晨,王晓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硫酸镍作为镍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
  • 作者(Author):王双明,王虹,任世华,董书宁,郑德志,谭克龙,侯恩科, 王生全,曲洋,焦小淼

    关键词(KeyWords):富油煤,西部地区,煤基油气资源,资源潜力,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摘要(Abstract):西部地区富油煤资源量丰富,具备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资源基础;科学认识富油煤的油气资源属性,推动以油气为主要产品的富油煤开发与转化,是增加国内油气供给、缓解油气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方向。本文依据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勘查成果,估算了西部地区富油煤资源潜力;系统梳理了西部地区富油煤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智能绿色开发,弥补油气不足等新要求,论证提出了西部地区富油煤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构想。研究认为,富油煤的开发利用,需要着重突破高精度综合勘查、高回采率开采、井下原位热解、热解气化一体化、原位热解半焦CO2封存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议,将富油煤纳入非常规油气资源管理,加大富油煤开发利用科技攻关,设立富油煤开发利用国家级示范区,推动西部地区新能源和富油煤协同开发,由此发挥富油煤作为煤基油气资源的特殊优势、实现煤炭资源低碳高值利用。
  • 作者(Author):米立军,周守为,谢玉洪,张功成,杨海长

    关键词(KeyWords):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深水天然气

    摘要(Abstract):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十一五”以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南海北部深水领域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和加大勘探投入,相继获得一批重大油气勘探发现。本文阐述了五项重大勘探地质理论认识和两项勘探技术创新成果,探讨了深水油气勘探将要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展望了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深层、潜山及岩性圈闭三大领域的勘探前景。研究指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的拆离作用控制了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大型凹陷的形成,发育了湖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三套规模烃源岩;高‒ 变地温控制凹陷烃源岩快速生烃,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型轴向峡谷水道油气成藏模式、白云凹陷深水区深水扇天然气晚期成藏模式和深水区“断‒ 脊”联控油气差异聚集成藏模式。同时自主创新研发了立体震源激发和“犁形”缆接收的宽频采集处理技术。在多项地质理论认识和创新技术的指导下,发现以“深海一号”(陵水17-2)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气田,对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促进海南自贸区(港)能源绿色发展、推动我国油气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Author):尤学刚,周守为,张秀林,刘孔忠,徐化奎,刘新宇,曾冬

    关键词(KeyWords):超深水,半潜式,能源站,立柱储油,横向转移,半漂浮合拢

    摘要(Abstract):“深海一号”大气田是我国首个自主发现和勘探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为经济高效地开发该气田,我国首次采取“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通过自主设计、优化组织与管理、强化技术攻关与创新,成功建造了全球首座10 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本文在简要阐述“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的建设背景和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介绍了深水气田开发模式的优选与突破,深入总结了“深海一号”能源站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的半潜式平台立柱储油、超大吨位开口结构物预斜回正荷载横向转移、超大结构物半漂浮精准合拢等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与价值经验,以期为今后我国深水、超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及半潜式平台高水平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 作者(Author):方创琳

    关键词(KeyWords):黄河流域,城市群,空间组织格局,发育特点,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重点

    摘要(Abstract):作者:方创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黄河流域城市群由3个区域级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和4个
推荐专家
2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