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王丽萍,李超

    关键词(KeyWords):粉煤灰,综合利用,高掺杂量,高附加值

    摘要(Abstract):针对我国粉煤灰堆积造成的日益突出的土地和环境污染问题,论文综述了我国粉煤灰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简要介绍了粉煤灰在大掺杂量方面的应用,如建材领域、农业领域、矿山领域和环保领域;详细介绍了粉煤灰在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现状,如粉煤灰的深度分离、氧化铝提取、稀有金属提取和高附加值产品合成等方面。最后,探讨了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粉煤灰资源化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 作者(Author):Dan Tong, Guannan Geng, Qiang Zhang, Jing Cheng, Xinying Qin, Chaopeng Hong, Kebin He, Steven J. Davis

    摘要(Abstract):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和合作者研究认为,如果能成功实施可避免全球变暖超1.5 ℃的气候-能源减缓政策,策略性地退役高污染发电厂,在2010-2050年间,可在全球累积挽救
  • 作者(Author):贾敏

    关键词(KeyWords):煤矸石,综合利用,准格尔矿区,高值化利用

    摘要(Abstract):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渣之一,对于大量堆放的煤矸石,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同时也浪费资源。因此,实现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对保护环境、利用废弃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传统煤矸石制备氧化铝、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等化工产品、制备砖、水泥原料、陶瓷材料、分子筛、超细高岭土等新型材料,还可以用来筑路、复土造田、发电等综合利用途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矿区—准格尔矿区煤矸石高值化利用情况,采用一步酸溶法提取氧化铝,并协同提取了镓、钪、锂等有价元素,给出了典型矿区煤矸石高值化利用途径,不仅可制备出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使得煤矸石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 作者(Author):滕菲,张海燕,齐立强

    关键词(KeyWords):改性粉煤灰,六价铬,吸附性能,制备,吸附剂

    摘要(Abstract):为了强化改性粉煤灰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吸附效果,利用微波联合碱改性的方法,研究微波温度、微波时间、微波功率等制备条件对改性粉煤灰吸附铬(Ⅵ)的影响以及吸附等温特性。结果表明,粉煤灰改性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微波功率600 W,微波温度60℃,微波时间15 min,吸附量达到0. 341 mg/g,较改性前提高50%以上。此改性条件下的粉煤灰进行吸附等温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对铬(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此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粉煤灰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可广泛用于含铬(Ⅵ)废水的处理。
  • 作者(Author):张建明,曹文君,王景阳,杨扬

    关键词(KeyWords):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通信网络标准,煤矿物联标准,智能化煤矿

    摘要(Abstract):按照《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要求,研究了智能化煤矿信息基础设施的标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基础标准、通信网络、煤矿物联、煤矿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并给出目前急需制定的标准明细。该标准体系不仅是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煤矿智能化建设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提供指导。
  • 摘要(Abstract):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缑慧阳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的金刚石——次晶金刚石(Paracrystalline diamond),填补了非晶结构和晶体结构之间原子排列尺
  • 作者(Author):许志琴

    摘要(Abstract):序——新能源锂矿战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
  • 作者(Author):许志琴,朱文斌,郑碧海,舒良树,李广伟,车旭东,秦宇龙

    关键词(KeyWords):新能源锂矿战略,成矿背景对比,大陆动力学

    摘要(Abstract):锂矿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金属矿产,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是国家和民生的重大需求。解析和对比国内外典型LCT伟晶岩型矿床的分布规律、构造背景、组成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成矿机制,找出关键科学难题是实施新能源锂矿战略的基础。为明确我国新能源矿产战略构思和突破之关键,构建新能源锂矿战略的思路,强调运用大陆动力学理论、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交叉研究以及新技术探索,以查明中国大陆典型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深部状态、锂元素的富集规律、以及锂矿“源 运 聚”的成矿机制,为实现锂矿资源的增储、矿集区的合理布阵、扩大上游开发前景,以及建立我国大型 超大型锂矿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 作者(Author):张辉,吕正航,唐勇

    关键词(KeyWords):组成特征,结构分带,岩石成因,成矿机制,LCT型伟晶岩

    摘要(Abstract):花岗伟晶岩具有与低共熔花岗岩相似的矿物和化学组成,通常与高分异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花岗伟晶岩划分为富Li Cs Ta (LCT)、富Nb Y F (NYF)和混合的LCT+NY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以过铝质,富集助熔组分 (H2O、F、P、B)、稀有元素 (Li、Rb、Cs、Nb、Ta、Be、Sn),极其低的Nb/Ta比值 (<5)为特征。通常LCT型伟晶岩显示内部分带,主要包括边界带、壁带、中间带和核部带;此外,可能还发育交代体、层状细晶岩和晶洞。大多数LCT型伟晶岩形成与(同造山) 晚造山的过铝质S型、I型或混合的S+I型花岗岩具有成因联系。对于壳源沉积岩小比例部分熔融直接形成的伟晶岩,通常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晚造山和造山后阶段,侵入于典型的低压角闪岩 高绿片岩相的变沉积岩中。伟晶岩外带 (包括边缘带、壁带、细晶岩)中的细粒和细晶岩结构、UST (单向固结结构)是液相线过冷所致,而伟晶岩内带 (中间带、核部带)中粗大矿物形成、矿物分带以及稀有金属矿物的饱和结晶是助熔组分 (H2O、B、P、F)、稀有金属 (Li、Rb、Cs、Be、Nb、Ta)通过组成带状纯化方式在边界层聚集的结果。伟晶岩分离结晶作用的开始与液相线过冷状态密切相关,晶体成核延迟、晶体生长速率、晶体成核密度取决于液相线过冷程度(△T)。针对LCT型伟晶岩,已提出的稀有金属成矿机制主要有分离结晶作用、岩浆不混溶、超临界流体和组成带状纯化。对于全脉矿化锂辉石伟晶岩成因,尚不清楚是岩浆液态分离还是Li强烈分配进入流体相所致?
  • 作者(Author):陈衍景,薛莅治,王孝磊,赵中宝,韩金生,周可法

    关键词(KeyWords):锂矿床,LCT型伟晶岩,花岗岩,造山作用,超大陆

    摘要(Abstract):稀有金属伟晶岩主要分为LCT (Li Cs Ta)型和NYF (Nb Y F)型,其中LCT型伟晶岩是全球重要锂矿来源。本文分析了全球伟晶岩型锂矿床的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各大陆代表性伟晶岩型锂矿床,发现锂矿空间分布不均匀,成矿时间具有多期性和阶段性,成矿事件主要发生在汇聚造山作用的晚期,伴随超大陆汇聚事件。LCT型伟晶岩富含挥发分,与后碰撞S型花岗岩密切相关,多产于中高级变质岩区,就位深度较大,多沿断裂构造贯入。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中国煤炭科工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