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立井井壁受力智能感知系统及其工程应用
  • 作者

    况联飞杨金宏 赵光思 朱启银 赵晓东

  • 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摘要

    立井井壁的受力大小无论对生产矿井还是新建井筒而言均十分重要,投产运营后若井壁受力过大将导致井筒发生破裂,新建井筒井壁厚度的设计又直接依据其外荷载大小而定。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自井筒建设之初即埋设传感器于井壁混凝土内部,并对其受力变形发展进行长期观测是确保井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因对井壁外荷载的认知不足,缺乏对井壁受力监测的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上百个立井井筒的压剪破坏。相关理论研究、室内试验以及现场长期监测结果均揭示出竖直附加力是导致井壁发生破裂的主要原因。井壁破裂灾害事故的频发逐渐凸显出井壁受力监测的重要性。对于已投产使用的井筒,通过井壁开槽埋设应变计可对井壁受力发展相对变化量进行把握,但井壁受力的绝对变化量仍然未知。针对施工期间井壁的受力情况,一些研究人员对建井过程中冻结压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应变及井壁混凝土温度演化等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和分析。但受测试条件所限,施工期间的监测措施未能持续对井筒投产运营后进行长期观测。同时,对大体积混凝土早龄期的相关测试较为缺乏。可见,传统测试技术在井壁受力监测方面存在测不到、测不准以及测点离散、测试必须借助外部元器件等诸多缺陷。此外,传统点测技术需要布设大量的通信电缆,但在煤矿井筒中对电缆的保护难度很大,尤其在主井井筒中。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立井井壁受力监测亟待向智能化、自感知等方向发展。

  •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0ZDPYMS18)
  • 相关专题
相关问题
立即提问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