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焦玉勇

    摘要(Abstract):地质信息需要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维和城市防灾,数字孪生地质云既是地质档案馆,也是具备感知和调控能力的中枢,具备全、活、精等特点.地质云是共享平台,可打破行业壁垒,杜绝重复地质勘察,也杜绝由此造成的地层破坏.
  • 作者(Author):李双林, 张仲石, 王惠

    摘要(Abstract):物理模型从理论高度上解释和描述现象,并提供超越观测时效的预报潜力,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在发现数据高阶内在联系方面独具优势,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人工智能与物理模型的融合模型结合了二者的长处,为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部分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构想还很粗浅.如何发展融合模型,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
  • 作者(Author):焦念志, 严威

    摘要(Abstract):目前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包括微型生物碳泵、溶解泵、生物泵、碳酸盐泵.在认识上述海洋碳汇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入解析多种储碳机制的协同作用,有望实现海洋综合储碳重大理论创新(焦念志等,2022).同时,基于重大理论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地球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负排放有关标准体系,将有望服务于我国碳中和愿景.
  • 作者(Author):李家彪, 丁巍伟

    摘要(Abstract):地球最大的碳库是在地球内部的岩石圈,微小的变化即会引起地球表层碳循环的剧烈改变.因此对于洋中脊深部碳循环机制的研究,不仅是了解地球深部-浅部物质和能量如何循环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并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Abstract):通过利用生命活动的独有特殊特性,借助人类的主动工程干预,我们就能够极大地“提质和加速”这种地质固碳增汇过程.例如,学习和“仿生”、“仿地”探索微生物岩形成的固碳石化作用、某些地质微生物活动产生微环境的固碳石化作用(对藻类和植物体收藏的有机碳的固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中的还原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嗜二氧化碳(自养型)生物培养(人工封存二氧化碳的转化),等等.开展地质过程中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生物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研究,汲取其中科学原理,为人工地质固碳增汇所借鉴.显然,这项科学工程需要多方向科学和技术工作者的协同攻关,并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工程试验,才能真正实现从气态二氧化碳到固态碳埋藏的地质过程碳循环.
  • 作者(Author):孙军

    摘要(Abstract):生态兴则文明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碳汇是一个整体性大工程,既取决于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撑.我国近海碳中和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除了滨海湿地减排增汇之外,碳中和可以优先从陆海统筹减排增汇开始,以修复河口富养化为起点,通过缩短对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生物食物链来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近海碳中和以人工生态系统操作为主,我们同时也期待未来生物技术工程的强势加入,充分激发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为兑现我国碳中和承诺不断努力实践,从而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 作者(Author):杜忠明,郑津洋,戴剑锋,施建峰,花争立,李博,张彤枫,侯孟婧

    关键词(KeyWords):绿氢 , 氢能供应体系 , 氢储运 , 氢电融合

    摘要(Abstract):研究提出,采用氢电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思维,统筹构建我国绿氢供应体系;氢储运是连接上游电解水制氢、下游氢消纳应用的关键环节,在调节绿氢供需时空错配、实现绿氢灵活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作者(Author):朱永官, 陈保冬, 付伟

    关键词(KeyWords):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物, 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 环境变化

    摘要(Abstract):综述了土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介绍了当下大尺度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土壤生物互作与土壤食物网、土壤生物组与土壤健康和新型土壤污染等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作者(Author):周新刚, 马海鲲, 郭辉, 韦中, 徐阳春, 吴凤芝, 沈其荣

    关键词(KeyWords):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生物, 多样性种植, 作物健康, 土传病害

    摘要(Abstract):通过构建多样性种植模式、发展强化根际微生物组功能等手段来促进农田中的正反馈作用,缓解或消除作物连作障碍因子,增强土壤-植物系统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作者(Author):樊丹丹, 刘艳娇, 曹慧丽, 陈昊, 孔维栋, 李香真

    关键词(KeyWords):围栏, 草地退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摘要(Abstract):通过综述围栏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真菌和功能微生物类群的影响,总结了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微生物对围栏封育的响应,表明可以根据相关指标来综合评价退化草地土壤的恢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围栏时间,以进一步改善和恢复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